“居民健康档案”——贯穿一生的健康资料!你建立了吗?

创建时间:2024-11-22 10:26
浏览量:0

 

 

 
 
 
 
 
 
 
 
 
 
 
 
 
 

什么是
居民健康档案

 

居民健康档案是居民健康状况的资料库。记录着居民疾病家族史、遗传史和生活、工作环境等状况。

从出生开始,记录着新生儿、婴幼儿、学龄前期的生长发育、健康状况与预防保健管理信息;

妇女人生各期,特别是怀孕期的健康管理信息;

老年人健康管理与各时期患病时的医疗保健信息等。

 
 
 
 
 
 
 
 
 
 
 
 
 
 

哪些人可以建立
居民健康档案

 

所有城乡居民凡是在辖区居住半年以上的,包括户籍及非户籍人口(以0-6岁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和肺结核患者人群为重点),都可以在居住地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申请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有什么好处

 

提供这项服务会对居民的整体健康管理带来很多便利:

1.医务人员可以了解居民的健康状况,做出基本健康评价,并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指导

2.居民有了健康档案,可以享受到连续的、综合的健康照顾。医务人员通过查看健康档案信息,可以系统地了解居民不同阶段的健康状况与动态变化、存在的健康危险因素、所患疾病的诊治情况及病情变化,从而对居民的健康状况做出综合评估,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更好地促进健康、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

3.随着健康档案逐步实现电子信息化管理,居民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之间实现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减少重复检查,降低医疗费用,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4.医务人员通过对辖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分析,可以发现辖区内的主要卫生问题,以便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怎样建立
居民健康档案

 

居民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就诊、咨询,或接受群体卫生调查、疾病筛查、健康体检等服务时,由基层医务人员负责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医务人员开展入户随访等工作的时候也会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居民健康档案
包括哪些内容

 

居民健康档案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和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记录。

1.个人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等基础信息和既往史、家族史等基本健康信息;

2.健康体检包括一般健康检查、生活方式、健康状况及疾病用药情况、健康评价等;

3.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包括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求的0~6岁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严重精神障碍和肺结核患者等各类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记录;

4.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记录包括上述记录之外的其他接诊、转诊、会诊记录等。

 
 
 
 
 
 
 
 
 
 
 
 
 
 

建立健康档案时
主要询问哪些内容

 

个人基本情况包括

1.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联系方式、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医疗保险类别与血型等基础信息;

2.药物过敏史、职业病危害因素等暴露史;

3.农村地区还要询问一些厕所、饮用水等家庭生活环境情况。

居民当前健康状况包括

1.有无不适症状;

2.吸烟、饮酒、饮食习惯、体育锻炼等生活方式;

3.以前主要疾病的患病和治疗情况;

4.住院、手术、输血等情况;

5.预防接种情况;

6.最近1年的主要用药情况等。   

 
 
 
 
 
 
 
 
 
 
 
 
 
 

建立健康档案时的体检
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体温、脉搏、血压、身高、体重等检查;

2.视力、听力、运动功能等检查;

3.皮肤、心脏、肺、腹部等一般体格检查。 

 
 
 
 
 
 
 
 
 
 
 
 
 
 

个人健康档案的内容
会被他人得知么

 

不会!

在档案建立和使用过程中,保护居民基本信息和健康信息等个人隐私是医务人员最基本的原则。

在档案建立和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填写的相关记录,会由专人负责管理建立的电子健康档案,会按要求做好信息系统数据安全的保护  

 

 

 

文字来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平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