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2-微生物检验工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及质量改进措施
微生物检验工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及质量改进措施
一、微生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规范地采集标本
标本质量能够对检验质量起到一定影响作用。如:在采集标本前,没有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并做好相关宣教,会导致患者在采集标本前用药,进而影响检验质量;在采集时有效采集人员没有规范采集,以至于菌群污染标本,标本受到污染而影响检验质量;采集标本量过少、过多或采集时间不适宜,影响标本质量,使得检验质量有偏差。
(二)不规范地保存和运送标本
维持病原菌的活力是微生物标本运送和保存的基本原则,在保存和运送过程中,对于目的不同的病原菌,要预防非病原菌的过量繁殖或者污染,需选择不同运送和保存方法。
(三)检验人员责任心不强
检验人员未意识到严格施行质量控制必要性与重要性,会影响检验质量。也有一些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影响检验稳定性及判断能力;未重视对工作人员定期培训,以至于工作人员对新设备、新仪器操作方法不熟悉,对检验质量造成影响。
(四)检验人员与临床沟通不足
微生物检验与临床诊治有很密切的联系,加强临床医生和微生物工作人员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很多医院的临床医生和微生物工作人员却没有任何交流或者交流较少,从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质量改进措施
(一)规范标本采集与运送
采集标本的质控包括以下几点: 时间、措施、患者的准备、采集时机、部位以及采集后的运送和保存等,一般情况下以上步骤经责任护士执行,或经患者自行完成。微生物检验人员需定期与临床医生与护士进行交流和培训,有效控制采集标本前期工作的质量,这直接关系到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
(二)加强室内质控管理
1.实验室应该对参考菌株的保存,应有不同地保存方式。如:普通血平板4℃保存,仅适于短期保存;-20℃下保存,能够保存1年-3年,苛养菌能够在15%脱脂牛奶进行保存;-70℃下保存,能够长时间对菌种进行保存。
2.使用触酶、氧化酶及凝固酶等试剂时需采用已知的阳性及阴性菌株当作对照,使用诊断血清、抗原试剂及β-内酰胺酶试纸时也需设置阳、阴性对照,每周质控一次染色液。
3.应取各品种每个批次培养基进行无菌及生长试验,合格之后方可应用。
4.需在-20℃温度下对药敏纸片进行存储,尽量避免反复冻融发生,如若厂家、批号发生变化,则要先做质控,来保证纸片处于有效性,再进行常规实验。
(三)核对检验报告
检验完毕后应对患者的药敏结果、鉴定结果以及基本信息进行依次核对,并对检验的结果进行综合性分析,制定出准确的报告。若结果为阳性需将报告尽快发出,以便及时抢救。
药敏试验结果需及时通告临床,以便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从而充分发挥微生物检验的效果,提高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效果。
(四)检验后的质量管理
与临床准确有效地进行沟通,并针对可疑的阴性结果以及不符合临床的结果,协同医师共同探讨,并寻找可能的原因,从而有效提高临床诊断水平。
定期召开会议,让检验人员对检验和质控的结果进行巩固,清楚的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出正确的处理,以对质量保证系统进行不断的改进。